中新網蘭州10月12日電 (閆姣 艾慶龍)成千上萬個麥草方格將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境內的騰格里沙漠一分為二,一側風吹沙動,而另一側的沙則已被麥草固住。沙漠一隅,一壓沙者跪在陡坡上,徒手刨出坑,“種”上麥草再埋起來。
上述壓沙者是涼州區黨史學習教育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丁衛東,據他介紹,每年春秋季,他們都會按單位劃分沙漠片區進行義務壓沙,而他壓沙的所在區域,剛好是一塊坡度較大的沙漠,人無法正常在此站立并進行劃線、開溝等操作,“我們吃點苦沒什么,治沙任務完成了,心里就踏實了!
此次秋季壓沙活動從8日啟動,為期一周,吸引了涼州區百余政府單位及農民志愿者參與,計劃壓沙7000畝,公職人員必須完成一畝治沙指標。截至12日上午,該區已完成義務壓沙面積5843.5畝,占計劃任務的83.8%。
涼州區沙漠面積272萬畝,占全區國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治沙難度極大。自2012年以來,該區組織機關干部開展義務壓沙造林活動,累計完成義務壓沙17.86萬畝。
涼州區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陸科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按照相關標準,每個草方格兩米見方,此后再在這些方格里種上梭梭和沙拐棗等沙生苗木,且要按“品”字栽種,以保持水分增大沙生植物的成活率,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
陸科稱,一般來說,利用植被固定住一個大沙丘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第一年最為關鍵,經過人工澆水兩三次后樹苗能活下來,往后就沒有大問題了。
記者對比治理前后的沙漠發現,經過三到四年時間治理后,曾經的沙漠如今綠意盈盈,沙生植物茁壯成長。
在涼州區林業和草原局技術人員王恩漢看來,在沙漠植樹有兩大難點:一是沒路,二是缺水。他說,很多設備在沙漠中無法使用,所以當地發明創造了很多壓沙工具。同時,除了自然降雨,當地也會有專人運水進行灌溉。
近年來,涼州區著力多項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累計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41.54萬畝。由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前“沙進人退”已變成“人進沙退”的局面。在涼州區沙漠腹地,已建成新農村,沙地變成了良田。
不僅如此,武威市的民勤縣、古浪縣八步沙林場,以及金昌、酒泉等地,也將陸續開展秋季壓沙活動。(完)
【編輯:杜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