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9月29日電 (記者 魏建軍)在28日下午蘭州舉行的甘肅省玉米產業企業創新聯合體組建方案專家論證會上,甘肅省科技廳副廳長葛建團表示,要組建甘肅玉米種質資源與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創新聯合體,產出一批突破性玉米新品種,為建設“種業強省”提供科技支撐。
目前,甘肅省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2020年,全省玉米制種面積129.6萬畝,產種5.46億公斤,分別占全國總面積的55.6%和59.7%,保障了全國50%以上的大田玉米用種,具有建成高水平現代玉米制種基地的科技、自然資源和產業基礎。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基礎。當地依據《甘肅省企業創新聯合體組建與運行管理辦法(試行)》,計劃組織省內外玉米制種領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中下游企業創新資源,組建玉米產業企業創新聯合體,實現玉米種質資源原始創新重大突破。
中國工程院院士戴景瑞,長期擔任著甘肅省內首個種子行業院士專家工作站——敦煌種業院士專家工作站的首席專家,通過多年的合作,他見證了敦煌種業在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體系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顯著成效,也對于以龍頭企業為引領的產學研融合體系的創新能力充滿信心。
他表示,聚焦河西地區的優勢特色,開展玉米種業全鏈條創新能力的提升,育種環節與制種環節并舉,科技創新與基地建設并重。河西地區的特色優勢是“制種”,未來重點發展方向要靠“育種”,發展動能要靠“科技”,發展保障要靠高標準基地建設,四者缺一不可。
戴景瑞建言,要深度發掘育種急需的優異種質資源、優異基因,依托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校融合,建立系統性的鑒定平臺和育種信息技術服務平臺,加強種質資源創新的方法、理論、裝備的研究和發展,培育篩選綠色高產高效玉米新種質和新品種。
甘肅河西走廊屬于干旱和半干旱農業區,常年氣候干燥、降雨量少,晝夜溫差較大,氣候條件獨特,非常適宜玉米制種產業的發展,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尤其是河西走廊和中部的沿黃灌區,具有優越的灌溉條件,適宜建設規;、標準化、機械化、水肥一體化玉米制種基地。
在當天召開的振興河西國家玉米繁育制種基地座談會上,甘肅省副省長張世珍表示,甘肅目前擁有玉米種質資源14萬余份,要嚴格按照科學標準進行分類鑒定,全面摸清甘肅玉米種質資源家底。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所有的農業種質資源都是經過長期進化而來的,如果弄丟了就是難以挽回的損失,不能按照現在有沒有利用價值來決定要不要保護!
張世珍建言,要開展組織培養、超低溫、DNA等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方法的研究,加強對甘肅玉米種質資源保存和特有抗旱、抗寒等特異性狀保存。同時啟動種質資源鑒定評價,開展種質資源特征特性鑒定、優異性狀基因挖掘鑒定等工作,為選育突破性優良新品種提供基礎,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和產業優勢。(完)
【編輯:劉薛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