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不起”的蘭州野生動物園忽略了什么?
■ 來論
近日,蘭州野生動物園門票暫定價為150元,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蘭州野生動物園是原五泉山蘭州動物園的異地搬遷建設項目,此前門票為10元。新的全票價格猛漲到原來的十余倍,讓蘭州許多居民直呼“去不起”。
面對公眾的疑問,經營方稱:“如今的野生動物園是由國企投資建設,自負盈虧”,認為“新園無論是硬件設施、園區規模,還是動物數量等都在原來的基礎上提升了數十倍”。
按照目前說法,新園能夠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同時面臨巨額投資回收的現實問題,票價形成過程符合規范。那為什么公眾對此還有諸多吐槽?
這和我國動物園的類型和配置有關。當前我國的動物園主要有城市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園兩大類型。前者以動物科普為主,門票價格低廉親民,具有較強的公益屬性;后者除了動物科普外,更加注重體驗性、互動性和娛樂性,提供多元化服務。但是,其投資巨大,門票價格也是城市動物園的數倍,更多偏向產業屬性。
蘭州公眾對門票的爭議,實際上與動物園的屬性變化有關。一下子從城市動物園橫跳至野生動物園,人們的價值認知還錨定在原有的公益屬性上。更重要的原因是,蘭州野生動物園是蘭州唯一的動物園。蘭州市民想要了解和親近動物,只有此路可選。
與此不同,國內相當多城市都是城市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園兼有,有公益動物園兜底,市民有選擇的自由,大部分人能夠實現與野生動物近距離接觸。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相當部分的新動物園的動物就是原有動物園的動物。那么,園方以盈利性取代了公益性的做法,明顯對公眾的權益形成了沖擊。
新動物園的票價問題見仁見智,但是也該秉持“讓人們吃上‘豪華餐’,也要允許一部分人吃‘麻辣燙’”的基本公共服務理念。
作為蘭州唯一動物園的蘭州野生動物園,無疑應承擔更多的公益責任,希望動物園能夠在運作模式等方面,特別是門票和項目設置上有所創新,更為妥善地處理公益性和盈利性的平衡問題。
□楊勁松(旅游學者)
【編輯:劉薛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