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新聞被泰國【星暹日報】、菲律賓【菲律賓華報】采用。
中新社敦煌9月13日電 題:臺灣媒體走訪河西走廊:找尋兩岸讀者“共鳴”
中新社記者 丁思
數日內重走古絲綢之路,途經甘肅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嘉峪關、敦煌四座城市,初次到訪甘肅的《臺灣導報》廈門分社社長彭后磷直言“震撼,且深深被吸引”,并試圖借鑒該報此前策劃的“尋找兩岸同名村”的創意,在古絲路上找尋、連接兩岸讀者的“共鳴點”。
9日至14日,由甘肅省臺辦組織的“臺灣媒體看甘肅”活動,吸引了《臺灣導報》、臺灣東森電視臺等十余名媒體人參加。該活動旨在通過臺灣媒體人所看、所聽、所想,體驗大陸經濟發展成就,從藝術造詣、城市建設、生態環境、美麗鄉村、人文生活等多個角度,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地域風情,增強臺灣青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中華民族的歸屬感。
早在2000多年前,被高原、山脈、沙漠、草原包圍的狹長區域河西走廊,站在了那個時代“對外開放”的前沿。有人比喻,河西四郡組成的“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城市群”,恰如今天由香港、深圳、廣州、澳門領銜的粵港澳大灣區。
眼前是“荷塘花葉慕幽香”的靜謐,身邊不時有棲息于此的野生動物路過,若不是抬頭看見遠處的祁連山脈積雪,第一次置身于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的彭后磷恍如“穿越”到了江南水鄉!拔鞅钡赜驈V闊,早有耳聞,第一次到訪戈壁灘,讓我印象深刻!彼f,相信很多臺灣讀者也希望能夠“到此一游”。
當下,臺灣青年是彭后磷非常關注的群體。他接受記者采訪說,大陸發布的關于就業、養老、創業等資訊都是臺灣青年很關注的,相較于南方城市而言,他們對于大陸西部的了解較為空白,將這里深厚的文化底蘊、創業機遇等傳遞給臺灣民眾,是非常及時且必要的。
“要找尋到兩岸讀者、觀眾所共通的契合點,讓兩岸民眾能夠互動,彼此相互學習!迸砗罅渍f,媒體人是兩岸交流的橋梁和紐帶,該報此前策劃開辟“走進廈門社區”欄目,從社區基層的角度來找尋雙方民間交流的元素,例如兩岸的同名村、農業技術、社區建設等話題,吸引了大量臺灣年輕人參與。
無獨有偶,兩岸同根同祖的文化情緣,成為臺灣《中華農業報》記者高芳關注的焦點。她說,走訪河西走廊的4個古郡城市,在嘉峪關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和保家衛國的雄心壯志,在武威看到現代高科技的絲路寒旱農業……希望將這些古往今來的故事和深厚文化底蘊,傳遞給臺灣年輕人,讓他們看到真實的大陸。
無論是面對來西部落戶的臺商,還是走進張掖祁連山黑河流域生態保護區,或是登上嘉峪關城樓,臺灣東森電視臺記者黃圓媛總是提前一天通過網絡搜尋相關資訊,為更好報道河西走廊提前“做功課”。13日,她隨團來到其最為期待的敦煌,近距離感受千年敦煌文化。
敦煌莫高窟、鳴沙山景區都不僅只是“網紅打卡地”,更要看到如今這些繁榮背后的故事。在黃圓媛看來,臺灣民眾對于大陸的刻板印象還停留在過去,如今在疫情之下,采訪團能夠到西部來探訪,除了記錄大陸當下的發展面貌,還要將這些故事講述好。(完)
【編輯:劉薛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