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8月27日電 (記者 殷春永 張婧)“小時候,我在家人帶領下到此一游過!备拭C省酒泉市金塔縣人張紅兵,對敦煌莫高窟并不陌生。那次旅游之后時隔十年,他因為一則“莫高窟保衛人員”的招聘信息,而再一次來到這里,此次入職報到,開啟了張紅兵“石窟衛士”職業生涯。
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線,張紅兵在莫高窟工作時負責執勤巡邏、窟區開放管理、監控值機、消防安全等。他說,守護石窟的工作,起初依靠人力,當有了安防系統后,他就跟著師傅學習安全技術防范,也正是因為當時的張紅兵掌握安防設備操作,當被稱為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需要搭建安防系統時,他作為首批人選踏上了去往榆林窟所在地瓜州縣。
兩地相距170公里,原以為搭建完安防系統就可以返回莫高窟工作崗位的張紅兵,沒曾想“這一去就離不開了”!跋到y搭建完成后,還需專業人員來操作!睆埣t兵說,大多數同行者在完成各自工作后陸續返回,而他因為工作需要,被告知“暫留”榆林窟。
榆林窟位于酒泉市瓜州縣城南約70公里的榆林河峽谷中,現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43個,1961年被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敦煌石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彼時,雖已是21世紀初,但榆林窟還在面臨網絡信號不通和道路交通不便等諸多問題,就連吃水取暖等生活基本保障都是難題。張紅兵回憶說,生活中相伴最多的,就是兩只桶,一桶領煤塊取暖,另一桶則用來取水,這也是他20歲出頭時每天下班后的第一件事。這樣的生活,也讓遠道而來探望的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哪里存在文物安全隱患、哪一段游人聚集需要疏導、哪里安全生產和用電問題尚未解決……”每次巡窟都在盡可能“挑毛病”的張紅兵,給同事們留下了嚴苛印象,但他卻因為父母眼中的疼惜而坐立難安,甚至紅了眼眶。
往日與父母的聯系都在手機信號的斷斷續續中,為了撥通電話,張紅兵就在溝溝坎坎中爬上爬下,舉著手機找信號,時間久了,他也就摸出了門道,“在距離生活區17公里處的一個山口,固定一個身體朝向時勉強能有信號支撐我與家里人說上幾句寒暄的話!
“太封閉了!”他回憶說,每天正常執勤巡邏,以及山頂到山腳500米高度所涉及到的120多個監控布點實時防護。夏天的旅游旺季,游客的到來會給平日煩悶的生活增添一絲“新鮮氣息”,可一到冬天的旅游淡季,每天能見著的,來來回回就是守護榆林窟的10多位同事,有時甚至連續兩三個月見不著一張陌生面孔。
后來,隨著榆林窟知名度和影響力提升,這里工作和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網絡暢通、通勤車開通、自來水接到窟區,以及景區配套設施的完善,慕名而來的游客人數逐年遞增,還有前來與張紅兵搭班的同事們,保衛科也從最初的6人,增加至13人。在此期間,張紅兵不斷積累安全保衛經驗,擔任保衛科副科長一職的他,還不忘學習石窟知識,向身邊人傳播傳統文化。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承載著民族的文化,印刻著文明的痕跡!睆埣t兵說,在榆林窟工作多年,他深知讓石窟文物“活下去”,以及石窟文化“傳出去”的重要性,因此,他成為家人和朋友中的“講解員”。
據悉,榆林窟于2018年實施安防系統升級改造工程,新的安防改造工程采用最新智能安防系統管理平臺,是一套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的平臺,也是較為先進的文物安防系統,該系統平臺有效解決了因信息傳遞時間長,而導致工作效率低的問題,通過人機聯防,給榆林窟加了一張無形的防御網。
“我們每天堅持巡檢,守護一窟一畫,還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榆林窟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睆埣t兵說,自己見證了榆林窟文物安全從過去純靠人防,逐步到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也見證了安防系統從模擬系統升級到數字網絡智能系統的跨越,安全保衛應急管理體系得以完善。(完)
【編輯:劉薛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