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8月11日電 (記者 殷春永 艾慶龍)甘肅東鄉縣城的一操作車間內,工作人員檢查著肉架上的羔羊肉,同步進行真空包裝,這些羊肉將在48小時之內被運送至全國各地。眼前的一切,讓該車間負責人馬成海頗有感慨,“傳統流通模式下,東鄉羊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道路,并不通暢!
“東鄉牧羊人擁有祖輩養羊技能,深諳羊的習性!瘪R成海認為,此前,東鄉民眾生活拮據,資金難以支撐大規模養殖。此外,交通不便等因素也是導致羊產業小而散的重要因素。
2004年起,當地成立“東鄉手抓羊肉”品牌管理協會,制定了地方標準,并申報“東鄉手抓”商標,成為全國性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在脫貧攻堅戰中,“東鄉三寶”之一的羊產業,被官方定位為基礎支柱產業,加之易地搬遷、硬化鄉村道路、標準化養殖場建設等人、財、物等要素強勢注入,養羊成為重要脫貧手段,養殖數量也持續上升。
在外地從事教學的馬成海察覺到,羊產業的冷鏈系統和加工鏈蘊含商機,考察市場后決定返鄉創業。在當地多方協助下,由他將貧困戶養殖的羊統購,依托東西協作等渠道,然后進行統銷。
經過拓展,馬成海組建起來的合作社,從養殖到初級切割,再到深加工均有涉及。馬成海表示,傳統的牧羊人是自給自足“銷羊人”。如今,有物流平臺的合作、電商的推廣,東鄉羊肉更有名氣,闖進了北上廣,走進全國各地。
記者近年采訪中印象深刻的是,東鄉不少養殖場,還設置了紅外攝像頭實時監控,若有人員接近便會有語音提醒,并且還以竹竿編織成“地”,使動物與糞便分離,羊兒格外干凈。
“以前我們養羊都是小打小鬧,甚至只為自給自足,現在應該琢磨怎樣把羊肉賣得更遠!薄90后”羊倌張忠山擁有一處規模頗大的養殖場,他在羊舍內抱著一只小羊,通過手機將該場景直播給粉絲。
作為“90后”返鄉創業代表的張忠山敏銳感知,隨著東鄉手抓羊肉的聲名鵲起,“東鄉貢羊”越來越被外界所熟知,各地消費者會通過網購“嘗鮮”,這其中蘊含無限商機。
與當地“羊倌”單純養羊不同,他開設網店,為增加點擊率,自學拍照技術,甚至還當起主播,開啟直播喂羊、線上售賣的新生活。
張忠山認為,做電商,不依靠直播的話,會被慢慢淘汰,跟不上節奏。同時,張忠山結合網友留言,推出羊腿、羊蝎子、羊脖等分割產品,重量以500克為標準。在他看來,這類產品符合城市消費者方便、實用需求。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年輕人返鄉創業、帶動鄉村發展的故事,一直在東鄉發生著,曾經荒廢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座養殖場,古老的村落除牛羊之聲外,逐漸有了年輕人的身影,鄉村又“活起來”。
東鄉縣畜牧業發展中心動物衛生監督所所長馬自祥曾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養羊人正在成為返鄉創業的先鋒隊,他們是帶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推手。
當然,除東鄉當地民眾參與銷羊外,國家扶貧行動也是重要因素。
2018年4月,東鄉縣成為碧桂園集團結對幫扶縣,該集團派駐一支14人的扶貧組扎根東鄉,除以購代捐的方式支持羊產業發展外,還依托平臺資源,為東鄉羊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并且根據不同地域食客口味,制定不同規格產品。
與此同時,中石化集團、方大集團、廈臨公司、前進牧業、鑫源公司、騰達實業、燎原乳業等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也進行了幫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技術、銷售等問題。
公開的數據顯示,東鄉縣的羊飼養量超過180萬只,累計在全國各地發展餐飲實體店超過三千家。
2021年6月,當地多次修訂完善的《東鄉手抓羊肉產品技術規范標準》推出最新版,從養殖、繁育、屠宰加工、儲存、營銷、配送等環節做出明確要求。
“東鄉人善養牛養羊,善做手抓羊肉等特色美食!睎|鄉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祁正禮告訴中新網記者,在鼓勵培育牛羊養殖、餐飲美食業的背景下,從養殖業延伸餐飲業呈現出很大商機,越來越多的東鄉生意人成為“銷羊人”奔走于各地。(完)
【編輯:杜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