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7月20日電 (記者 楊艷敏)當旅客乘著高鐵風馳電掣,在車廂里享受愜意的旅行時光時,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工作在地下57米的深處,保證著高鐵列車的安全運行。
寶蘭高鐵天水南站西端渭河隧道2#豎井距地面57米,總共有372級臺階,相當于19層樓房的高度,地面和豎井底部氣溫相差20℃左右。為了確保寶蘭高鐵線路路基安全,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公司天水南綜合維修工區工長曹秉乾帶領的5名“90后”青年職工肩負起該豎井的值守工作。一個孤零零的駐守點和一個陰暗潮濕的地下豎井成了他們的主戰場,他們常年工作在這里,為排除隧道滲水默默堅守。
寶蘭高鐵位于秦嶺腹地,這里山高坡陡、溝谷深切、地勢險峻,整條線路上橋梁和隧道的比例占到了全線的93%。其中渭河隧道內縱坡呈“V”字型,排水不暢,渭河隧道內2號豎井承擔起了渭河隧道排水、突發事件時事故救援、應急疏散的作用,在地下57米深處為寶蘭高鐵的平穩運行筑牢了安全防線。
早晨10點,職工戴好防塵口罩,背著工具包走進豎井,大約10分鐘后,順利達到豎井底部,他們按照分工迅速開始工作,對各項設備設施進行檢查。他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電力設備的維護檢修,包括各種參數的測量,運動設備、電纜及其附件的檢查。由于箱變底部空氣流通不暢,作業前先要進行通風換氣,電纜溝在箱變下面,狹窄空間內布滿了密密麻麻的電纜,大家只能蜷縮著身子,借助手電筒亮光,一根一根地檢查。
在豎井里面的水倉里,3名職工每天要下井2次,按時對井內供電設備,線路和抽水設備運行情況,以及水倉內部認真檢查,保證滲水及時排除。檢查完設備后要拉開3個沉淀池閘門進行排水,對沉淀池底部淤泥沉淀進行查看,用鐵鍬清除積累的淤泥。井壁正洞門外是渭河隧道,每當動車駛過時冷風就穿過抽風機葉片灌向豎井,雖然穿著厚厚的工服,可依然會感覺到冷風刺骨。
第一次下井巡視的經歷,至今讓27歲的吳曉奇記憶猶新,當他跟隨工長曹秉乾下到井底,井底陰暗潮濕、燈光昏暗、密閉的環境,回蕩的腳步聲,無形的壓迫感讓他內心感到恐懼,他緊緊跟在工長身后,生怕走丟在這個黑暗地下城內。
井底抽水、井內設備巡視、排水口檢查,完成這一系列的作業內容,工服下面的短袖早已被汗水浸透。以后將由吳曉奇獨自一人下井巡視作業,一想到這,他心底不由地就開始打鼓。慢慢地,經過無數次與井下“伙伴們”的朝夕相處,起初的恐懼已經變成了親切感,每日下井巡視也已經成了習慣,每天按點下去給井下設備把把脈,心里才覺得更加踏實。
工作生活都在“57米”的陣地,對于年輕的小伙子們來說,考驗他們的不僅是抽水和檢修任務的勞累,還有無盡的孤獨和寂寞。由于人員緊缺,駐守點一次值守可長達20天左右,加上駐守點位置偏遠,24小時值守不允許外出,面對同樣的場景、同樣的作業內容,沒有一個可以說話的人,每天從豎井到辦公樓兩點一線的單調生活,讓駐守人員覺得秦嶺山區的鳥叫聲聽起來都很親切。
守護寶蘭高鐵的安全穩定是一份責任,一份確保萬千旅客平安團圓的責任,在地下57米的堅守地,他們用執著堅守和付出,保障了寶蘭高鐵線上列車安全平穩運行。(完)
【編輯:劉薛梅】 |